热搜: 保健品  周黑  烟台  海产品  黑作坊  奶粉  黑窝点  小龙虾  食品  葡萄酒 
 
当前位置: 首页 » 检测应用 » 食品生产管理 » 生产技术 » 正文

玉米粗缩病的综合防治技术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7-07-03
    玉米粗缩病是由玉米粗缩病毒所引起的一种病毒病。近几年,该病在我省部分地区呈明显上升趋势,已发展成为玉米生产上的一种重要病害,对玉米生产造成严重威胁。

一、发病症状   玉米粗缩病发病初期,在心叶基部的中脉两侧出现透明的虚线斑点,后逐渐扩展到整个叶片。病株的叶背、叶鞘及苞叶的叶脉上具有粗细不一的蜡白色条状突起,用手触摸有明显的粗糙不平感。叶片宽短,厚硬僵直,叶色浓绿,顶部叶片簇生。病株生长受到抑制,节间粗肿缩短,严重矮化。根系少而短,不及健株的一半,很易从土中拔起。轻病株雄穗发育不良、散粉少,雌穗短、花丝少、结实少。重病株雄穗不能抽出或虽能抽出但分枝极少、无花粉,雌穗畸形不实或籽粒很少。

二、病原及传播侵染   玉米粗缩病的病原是玉米粗缩病毒。其寄主范围十分广泛,主要是单子叶禾本科植物,可侵染玉米、小麦、水稻、高粱、谷子、大麦等作物以及马唐、稗草、画眉草等禾草。该病毒主要经灰飞虱以持久性方式传播。灰飞虱一旦得毒便终生带毒。该病毒可在冬小麦、多年生禾草及传毒介体上越冬。春季第1代灰飞虱成虫在越冬寄主上取食得毒,并陆续从小麦向玉米上迁移,小麦收获期间形成迁飞高峰。第2、3、4代灰飞虱主要在玉米及田间杂草上越夏,随着玉米成熟便迁至禾草上,秋季小麦出苗后,第4代灰飞虱转迁到麦田传毒危害并越冬,形成周年侵染循环。

三、发病条件   毒源、介体、玉米感病品种是该病发生的3个必要条件。当毒源积累到一定程度,并有足够的介体和感病品种,就有可能造成该病发生流行。介体的生长繁育、群体数量与气候因素、寄主植物关系密切。品种是否感病与种植品种有关,也与环境条件、自身发育阶段有关。

1、毒源量。多年生禾本科作物及杂草是玉米粗缩病毒的寄主植物,所以在生产中,管理粗放、杂草多的玉米田比管理精细、杂草少的发病重。而前茬的小麦丛矮病发生重的地块发病重,这是由于小麦丛矮病病株中混有玉米粗缩病病毒,而它们均由灰飞虱传毒引起。

2、玉米栽培模式。玉米不同生育期感病程度差异较大,感病越早,病情越重。我省春玉米较少,多数夏玉米为麦田套种,小麦玉米共生期较长,这种栽培模式有利于该病发生。玉米出苗至7叶期是对该病的敏感生育期。麦套玉米多在5月下旬播种,其敏感生育期恰逢第1代灰飞虱成虫迁飞盛期即传毒高峰期。而此时收麦后播种的玉米尚未出苗,便躲过了传毒侵染高峰。一般春玉米、麦套玉米发生重,夏直播玉米发生轻;而麦套玉米、夏玉米早播的重,晚播的轻。

3、玉米品种抗病性。目前种植的大部分品种对病毒病中感或高感,抗病品种很少,高抗品种更少。因此,一旦传毒介体增多,就会促进该病发生流行。

四、综防技术

对该病的防治应坚持以农业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综合防治策略。其核心是控制毒源,压低虫源,使玉米对粗缩病毒的敏感生育期避开灰飞虱成虫传毒盛期,从而避开危害。
1、选用抗耐病品种,适期播种

尽管目前主栽品种中缺乏抗病良种,但品种间抗性是有差异的。可以根据本地条件选用抗性相对较好的品种,如农大108、掖单21等,压缩具478系、107系的杂交种如西玉3号、掖单13号、掖单2号等高感品种。同时应注意合理布局,避开单一抗源品种的大面积种植。

根据该病发病规律,玉米幼苗期最感病。播期应尽量调整到使玉米幼苗感病期避开灰飞虱传毒盛期。对夏玉米尽量避免麦苗套种,即使套种也应掌握小麦玉米共生期不能超过7天。大力推广贴茬直播或小麦收割后灭茬抢播。

2、清除杂草,控制毒源,拔除病株,加强田间管理

及时清除玉米田间、地边杂草,破坏灰飞虱适宜的栖息场所。结合间苗定苗,及时拔除田间病株,带出田外烧毁或深埋。合理施肥浇水,加强田间管理,促进玉米健壮生长,缩短感病期,减少传毒机会,并增强玉米抗耐病能力。

3、化学防治

消灭传传毒介体灰飞虱是防治该病的有效方法之一。①药剂拌种或包衣。用内吸杀虫剂或包衣剂进行拌种或包衣,可有效防治苗期灰飞虱,减轻病害传播;②苗期喷药杀虫。在玉米播种前后及苗期,对玉米田及附近杂草喷药防治灰飞虱,对减轻病害有一定作用。可选用10%吡虫啉等,喷药应均匀周到,以确保防效。

在玉米粗缩病发病初期,也可选用20%病毒A可湿性粉剂或1.5%植病灵乳油进行防治,效果也比较理想。

ta name="ContentEnd" />
 
 
[ 检测应用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检测应用
点击排行
  

鲁公网安备 370602020002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