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1世纪,各种纪录频频被破,但不是每一个都有着积极的意义。世界人口已经达到了70亿,如何养活这70亿人口,是全球不得不关注的话题。世界粮食产量虽然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就拿最重要的谷物类来说,在法国和埃及每公顷土地可以收获7吨小麦,在日本和韩国每公顷土地可以生产5吨大米,在美国同样的土地可以生产10吨玉米。但是粮食产量的增加,仍不能与人口增长的速度相匹配,所以还需要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生产更多的粮食。家禽养殖是将植物蛋白转化为动物蛋白最有效率的方式,鸡肉作为食品,不仅健康,而且营养丰富。由于需求量增加,家禽工业每天必须提供大量禽肉,而且要采取措施减少屠宰前的各种损失,尽可能的保证生产效率。提高效率可以减少成本,如果鸡死于热应激,那么85%的鸡肉,包括内脏杂件都会因此而损失。
回归基本
要想减少家禽在运输途中的死亡率,首先必须了解一些有关家禽生理的重要知识。众所周知,家禽是一种温血动物,这就意味着无论外界环境温度如何变化,家禽的内脏器官,包括大脑、肝脏和肠道的温度,必须保持在一个严格的范围内。就鸡来说,其体温可以在40到42摄氏度之间波动。然而,现在商业养殖的肉鸡,体重可以在短时间内更快地增加。这种养殖模式和增重效率,使肉鸡不能有效地运用自身机体机能去应对热应激,以及捕抓、运输和等待屠宰前的应激。现在的肉鸡养殖时间较短,平均出栏时间仅有45天左右,而且要面临一系列应激,包括:鸡被抓住后,人们一般会倒提鸡的双脚,使鸡头朝下。人们对鸡的处理简单而粗暴,还将其关在狭小的笼子里。这些做法都会使鸡产生应激。因此,抓捕、运输和存放都是应激源。环境温度为22-26度,相对湿度为60%时,比较适合家禽生长。天气炎热时,气温如果达到32度,家禽就会有明显的应激反应,并随着湿度的增加而增加。如果条件允许,肉鸡会通过一系列自主行为进行调节,保护自身不受到热应激的影响。这些行为包括:
减少活动,躺卧在地。抬高翅膀以减少羽毛的隔热效应,或使羽毛蓬松,将更多的皮肤裸露在空气中;降低机体代谢速率,减少产热,比如停止采食;喘气;增加饮水。机体血流的方向是由身体中心向表面流动,比如流向鸡冠、肉瘤和脚胫,以降低体温。
另外,家禽还可以通过以下措施来泄热:热辐射:热辐射只会在鸡体皮肤温度高于环境温度时才会发生。热传导:热传导意味着家禽表面的温度可以直接转移到环境中,但是由于空气的热传导性很差,即使在潮湿的空气环境中,通过这种方式散发的热量也是微不足道的。热对流:与鸡只直接接触的空气被加热、膨胀、上升后,就会发生热对流。热对流发生后,与鸡只接触的空气温度会降低。如果家禽被关在笼子里,鸡只唯有依靠蒸发这种自然散热机制来泄热。
运输中的热应激如何导致鸡只死亡
当家禽出于热应激状态时,首先开始反应的是它们的呼吸系统,接着是心血管系统。通过呼吸系统,家禽可以将热量从头部散发出去。另外,家禽的某些骨头中间是空的,包括肱股、龙骨、锁骨、头骨和部分椎骨。这些骨头和鸡体的空气系统(肺和气囊)是相连的。通过肺和气囊,热量会以水蒸气的形式从机体的内部持续向外部排出。热应激发生时,鸡体内的血液会被重新分配,大部分血液会被泵到头部和颈部,肉垂和鸡冠的血液容量增加;同时,流向肺部、肝脏、肾脏和肠道的血液减少,从而导致流回心脏的血液减少,造成鸡只瘫痪和死亡。
为了减少这些损失,在抓捕、运输以及在屠宰场存放时,要尽可能为家禽创造一个舒适的环境。装待宰鸡只的笼子应该放在屋舍中的排风扇附近,通风位置好,有利于驱散鸡只蒸发出的热量。笼子应该经常检查,特别是笼门应能正常工作,不能掉进笼中,以免挤压鸡只,增加热应激程度。装鸡的笼子搬上卡车后,车应尽快驶往屠宰场。此外还可以再增加一个降温的方法,是使用分层条。分层条用塑料或者PVC材料的管道做成,每根宽约2-3英寸。根据笼子的特点,每2到3排笼子中间铺放分层条,如有可能,尽量每排都铺放,以增加卡车中间部分笼子的空气流动。如果运输时太阳高照,卡车顶部的笼子应用遮阳布遮挡,以减少强烈阳光直射引起鸡只窒息死亡,同时也有利于空气流通。
屠宰场措施
如遇高温,家禽离开养殖场时建议用水淋湿,屠宰场称重之后,也建议淋湿。到达屠宰场后,应将鸡安放在通风处,同时应该采取措施控制空气湿度,这是因为在高湿度的环境有可能增加粪便污染的机会。在屠宰场等待屠宰时,也应该采取一些实用的措施,尽量减小屠宰前家禽死亡造成的损失。为了保证装在笼子里的家禽有一个舒服的环境,建议在运送鸡笼的地面上砌一个5-10cm高的运送槽,将鸡笼放在上面,下面的空间放置风扇,这样可以增强通风。同时,最好在这些地方安装温湿表,以便随时监控温度和相对湿度。气温上升时,最好能在鸡只接收区域安装排气扇,以排除热空气。
若将上述各种措施执行到位,鸡只屠宰前死亡率可以降低0.07%到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