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菌的发展经历了4个时期:
1、起初该菌因其产生黄色素,被认为是肠杆菌属中阴沟肠杆菌的生物变形种──黄色阴沟肠杆菌;
2、1989年,Farmer通过DNA杂交、生化反应、黄色素产生及抗生素敏感性等实验,发现该菌与阴沟肠杆菌有所不同,为此更名为“阪崎肠杆菌”;
3、2008年,Iversen等人通过荧光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自动核糖体分型、16SrRNA基因测序、DNA-DNA杂交和表型阵列等多种分子生物学技术研究,将该菌由种(阪崎肠杆菌)扩大为属(克罗诺杆菌属),这个新属包括6个种;
4、2012年,Joseph等利用16SrRNA基因序列分析和多位点测序技术对克罗诺杆菌属进行分类研究,提出将克罗诺杆菌属分为7个种。
克罗诺杆菌属是一种重要的食源性条件致病菌,可通过污染婴幼儿配方奶粉等食品导致新生儿脑膜炎、菌血症和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其名字“克罗诺”(Cronos)来源于希腊神话,克罗诺是希腊神话中十二个泰坦巨神之一,传说他的每个孩子一出生就被他一口吃掉,其行为表现和该菌的致病特性很吻合,因此“Cronobacterspp.”被译成“克罗诺杆菌属”。
该菌作为引起婴幼儿死亡的重要条件致病菌,对其相关产品的检测及监管尤为重要,常用的检测方法有:
2016年12月23日卫计委发布了新标准GB 4789.40-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克罗诺杆菌属(阪崎肠杆菌)检验》,将于2017年6月23日实施,并将代替GB 4789.40-2010、SN/T 1632.1-2013。该标准与GB 4789.40-2010相比,主要变化有:
1.修改了标准名称
标准名称中“阪崎肠杆菌检验”改为“克罗诺杆菌属(阪崎肠杆菌)检验”。该菌属的分类和学名已被学界公认已久,因此,标准的名称有了相应修改。
2. 修改了显色培养基分离后可疑菌落的挑取数量
可疑菌落挑取数量由“挑取1~5个可疑菌落”修改为“挑取至少5个可疑菌落,不足5个时挑取全部可疑菌落”。2010版标准“挑取1~5个”代表性差,人为因素强,有一定漏检的可能性,该菌作为引起婴幼儿死亡的重要条件致病菌,检测准确性尤为重要,新标准比旧标准更科学、严谨,使得婴幼儿生命健康及安全得到了更大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