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农林大学食品科学学院 副院长
福建农林大学农产品产后技术研究所 所长
林河通,浙江大学食品科学博士毕业,曾以访问教授或访问科学家身份到台湾大学、美国佐治亚大学访学研修。现为福建农林大学食品科学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福建农林大学农产品产后技术研究所所长,福建省博士研究生导师团队带头人,食品科学与工程福建省一流学科(高峰学科)学术带头人,福建农林大学食品科学学科带头人,福建省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福建省高校新世纪优秀人才人选。兼任中国园艺学会采后科学技术分会理事会常务理事、中国植物病理学会产后病理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国家农产品贮运保鲜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理事会理事、福建省制冷学会副理事长、亚热带特色农产品采后生物学福建省高校重点实验室主任等职;《国际农业与生物工程学报》、《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等期刊编委。
林河通教授及课题组长期从事农产品加工与贮藏保鲜理论及新技术研究,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3 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1 项、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子课题1 项、教育部、农业部及福建省等省部级课题30余项;有8 项成果通过省级鉴定,获福建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 项,已授权国家发明专利6 项,在《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Food Chemistry》等刊物发表论文250余篇,参编着作6 部,其中被SCI、EI收录80余篇,ESI高被引论文6 篇。
报告题目
壳聚糖诱导采后荔枝果实对Peronophythora litchii的抗病性与活性氧代谢有关
摘 要
荔枝是中国南方的名优水果,其果实成熟于盛夏高温高湿季节,果实采后极易腐烂变质,其中荔枝霜疫霉菌(Peronophythora litchii)是造成荔枝果实采后腐烂变质的主要病原菌。开发安全的荔枝保鲜技术尤为迫切。本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壳聚糖处理可有效控制荔枝果实采后病害发生,延长荔枝果实保鲜期,但对其控制机理尚未明晰。本研究探讨新型壳聚糖配方(Kadozan)处理对P. litchii接种“乌叶”荔枝果实的采后病害发生、抗病性反应和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壳聚糖处理可显着降低P. litchii接种荔枝果实的感病指数和果皮褐变指数,提高荔枝果皮木质素含量和几丁质酶(chitinase,CHI)、β-1,3葡聚糖酶(β-glucanase,GLU)、苯丙氨酸解氨酶(phenylalanine ammonia-lyase,PAL)等抗病相关酶活性,有效降低荔枝果皮O2-产生速率和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维持较高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scorbate peroxidase,APX)等ROS清除酶活性和抗坏血酸(ascorbic acid,AsA)、谷胱甘肽(glutathione,GSH)等内源抗氧化物质含量,提高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1,1-diphenyl-2-picrylhydrazyl,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和还原力。据此认为,壳聚糖处理可通过增强荔枝果实对P. litchii的抗病性,维持较高的ROS清除能力而减少ROS积累,降低膜脂过氧化作用,较好地保持细胞膜结构完整性,进而增强荔枝果实对P. litchii侵染的抵御能力,从而延缓P. litchii侵染所致荔枝果实采后病害和果皮褐变的发生。因此,Kadozan可作为控制荔枝果实采后病害、延长荔枝果实保鲜期的安全、简便采后处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