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与核农技术研究所 主任
廖涛,男,博士。目前主要从事水产品保鲜及安全相关研究。2001年毕业于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院,获农学学士学位。2007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获理学博士学位,美国奥本大学、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访问学者和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高级访问学者。湖北省科技特派员,国家食药同源产业科技创新联盟理事。近几年主持财政部中央引导地方专项资金、国家外专局高端外国专家项目、重点外国专家项目、省重大科技创新项目、省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和湖北省农业科技创新中心项目等20余项。通过这些项目的实施,共发表研究论文10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0余项,以主要完成者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和技术发明三等奖各1 项,主持获得湖北省科技成果推广三等奖1 项。
报告题目
无水保活对斑点叉尾鮰生理生化特性及鱼肉品质的影响
摘 要
为探索最佳无水保活条件和模拟运输时间对斑点叉尾鮰生理生化特性和鱼肉品质的影响。研究不同降温速率(6、4、2和1 ℃/h)、保活温度(2、4、6、8和10 ℃)和二氧化碳质量浓度对存活率和保活时间的影响。分析对照组、斑点叉尾鮰休眠后0、6、9、12、15、18 h血液生化指标及运后暂养24 h恢复情况。结果表明,最佳降温速率为2 ℃/h,最佳二氧化碳质量浓度为200~250 mg/L,最佳保活温度为8 ℃。二氧化碳休眠斑点叉尾鮰无水保活6、9、12、15、18 h,存活率分别为100%、100%、95%、70%和50%。随着保活时间的延长,肌肉持水性无明显变化(P>0.05),而pH值、水分、蛋白质、粗脂肪含量均低于对照组,肌糖原含量有明显的升高和降低(P<0.05)。尿素氮(bloodurea nitrogen,BUN)、肌酐(creatinine,CR)、谷草转氨酶(glutamicoxalacetictransaminase,GOT)、谷丙转氨酶(glutamicpyruvic transaminase,GPT)、乳酸脱氢酶(lacticdehydrogenase,LDH)、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活性显着升高(P<0.05)。存活时间小于12 h,清水恢复24 h后,GOT、GPT、BUN、MDA基本恢复到对照水平,而存活时间大于12 h,恢复24 h后,GOT、GPT、CR、BUN分别较对照组显着增加50.79%、57.48%、74.20%和58.9%。结论:二氧化碳结合梯度降温休眠模式能减轻鱼体应激,提高机体抗氧化能力,延长鮰鱼的无水保活时间。但保活时间太长,新陈代谢缓慢,毒素无法排出体外,对肾脏和肝脏会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