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大学酿酒与食品工程学院
院长助理
黄永光,研究员/教授,硕士生导师。
1999—2015年,贵州省轻工业科学研究所;
2005—2008年,贵州大学发酵工程与生物制药重点实验室;
2009—2014年,江南大学酿酒科学与酶应用技术研究中心;
2016—至今,贵州大学酿酒与食品工程学院从事科研、教学工作。
先后主持省科技重大专项“酱香型白酒酿造机械化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示范”,省工业攻关“酱香型白酒技术标准体系”(子项)等多个重大项目。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000806等),国家“863”项目(2013AA102108等)等20余个项目。完成项目“基于风味导向的固态发酵白酒生产新技术及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贵州酱香型白酒固态发酵群体微生物结构及其功能的研究”项目获中国酒业协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窖泥微生物总DNA的提取纯化研究》等论文获中国酒业协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等多项奖项。申请获授权专利“一种酱香型白酒配蒸香醅及应用”等4 件。2016年获贵州省首届酿酒大师荣誉。被贵州省经济与信息化委员会等单位聘为百千万工程白酒产业首席专家、贵州省白酒专家委、贵州省白酒评委、政府白酒产业发展高级顾问等。荣获中国酒业协会高级品酒师、高级酿酒师,国家轻工行业职业技能培训鉴定特聘教师、质量督导员、高级考评员等职业资质。《酿酒科技》、《中国酿造》、《Journal of the Institute of Brewing》等酿造专业杂志编委、审稿专家。
其研究领域主要包括:发酵工程(主要领域白酒)固态发酵微生物生态、功能微生物及其代谢、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白酒风味化学、白酒功能活性成分、白酒安全因子形成机理及其调控、白酒机械化酿造、酿酒行业科技传媒、行业产业发展政策及其经济分析等。
报告题目
基于高通量测序对酱香型白酒酿造微生物菌群结构的研究
摘 要
酱香型白酒酿造历史悠久,独特的工艺造就了复杂而又特殊的微生物群落结构,最终形成酱香型白酒独一无二的酒体风格。酱香型白酒酿造体系中微生物群落结构的系统性研究是科学认识酱香型白酒发酵中所蕴藏生物学问题的关键。对其微生物群落结构的系统性研究,有利于深入研究酱香型白酒发酵机理,促进酱香型白酒的进一步发展。本研究通过高通量测序手段,系统地研究了酱香型白酒酿造体系中微生物的群落结构,并结合数理统计软件系统分析了微生物对酱香物质形成的贡献,同时进一步研究了主要优势菌群在发酵过程中的变化规律。在堆积发酵过程中共检测到细菌27 个门、656 个属,窖池发酵过程中共检测到细菌40 个门、830 个属。在堆积发酵过程中共检测到真菌9 个门、159 个属,窖池发酵过程中共检测到真菌9个门,539个属。在真菌样本中还存在相对丰度较高的未分类鉴定到属的微生物。细菌菌群结构中相对丰度较高的Bacillus和Lactobacillus,在堆积过程中呈现出增长趋势,入窖后,Bacillus相对丰度快速下降,而Lactobacillus相对丰度超过50%,成为优势细菌种属。Candida是酵母菌群中相对丰度最高的,在堆积过程中得到富集,入窖后不同轮次间其变化规律有所不同。Aspergillus和Byssochlamys是酱香型白酒发酵过程中的优势霉菌,堆积过程中Aspergillus相对丰度总体呈下降趋势,Byssochlamys得到富集,入窖后Aspergillus相对丰度随着发酵的进行缓慢上升,Byssochlamys缓慢下降,两者呈现一个互补关系。Thermoascus也是发酵过程中的主要真菌,其在四、五、六轮次发酵中相对丰度要高于二、三、七轮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