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
学习经历:
2005年,获得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博士学位;
2011—2012,美国康奈尔大学(Cornell University)园艺系,访问学者。
工作经历:
2005—至今,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讲师、副教授、硕士/博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
果蔬采后保鲜与贮运流通技术研究;果蔬微生物与采后病害控制研究;鲜果/鲜切果品质、营养、功能与安全控制研究;食品功能成分的研究、开发与利用。
科研情况:
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参加国家级科研项目5项。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其中SCI论文30余篇;专利8项。编写及参编教材4部。
报告题目
低温贮藏‘黑宝石’李果肉红变和花色苷代谢的研究
摘 要
低温是果实贮藏的最主要手段,但是核果类果实的生理代谢对采后低温有不同的响应。本报告拟研究李果实贮藏生理特性。研究发现,‘黑宝石’李果实采后在不同温度(0、2、5、15、25 ℃)贮藏下果肉出现了不同变化。‘黑宝石’李果实在贮藏过程中李果肉颜色的变化呈现低温(0、2 ℃)抑制模式,中温(5、15 ℃)激发模式和常温(25 ℃)正常模式三种模式。‘黑宝石’李果实的质地变化、乙烯的释放等生理代谢也呈现类似的模式。研究表明李果实果肉红变与组织中花色苷代谢有关。红变产物由矢车菊素-3-葡萄糖苷和矢车菊素-3-芸香糖苷两种单体构成。采后不同温度对果肉花色苷代谢途径相关酶和基因表达的刺激效应不同。进一步分析表明,转录因子MYB可能也参与了李果肉花色苷代谢对采后低温的响应。花色苷的积累能够在改变果实的品质性状。本报告进一步研究了红变果肉的抗氧化能力及可溶性糖、酸等食用品质的组成变化规律。研究结果为李果实贮藏性的改善以及果肉品质的采后调控提供了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