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广泛 标准缺失
从国家食药监总局网站数据库公开的保健食品注册信息来看,2006-2015这10年间注册的在补充营养素产品之外的其他27 项功能声称,共计6308个保健食品中,使用总次数最高的前10种原料依次为枸杞子、灵芝、西洋参、黄芪、蜂胶、人参、葛根、茯苓、淫羊藿及红景天。而这期间注册审批的国产保健食品中(不计营养素补充剂),总皂苷、粗多糖及总黄酮的使用总次数及使用频率最高。新营养主编赵媛关于植物成分·新营养的分享,让我们了解到,以植物提取物为代表的植物成分在保健食品中的应用十分普遍,然而相较于药用领域对于中药提取物备案管理的严格与审慎,植物提取物在保健食品中的应用管理尚有待规范、明确。这也给植物成分在我国营养领域的应用发展增加了些许不确定因素。
是“草”还是“宝” 数据说了算
当国人大量涌向欧美、澳新抢购膳食补充剂的时候,殊不知用于生产这些膳食补充剂的原料——植物提取物竟然大多来自中国。就这样在国外兜兜转转“改头换面”后,最终又以“洋品牌”的面目回到了国人的手中。同样是植物提取物,在国外兜了一圈就能让中国消费者心甘情愿的买单,而在中国,门槛、法规、竞争……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银杏叶提取物造假事件最终还是给所有终端企业敲响了警钟,植物提取物是“草”还是“宝”,需要其切实有效、严谨科学的检验检测办法,才能不给李鬼以蒙混过关的可乘之机。天津益倍生物科技集团研究院院长晏仁义博士基于成分分析数据的原料质量控制体系,不仅能够让符合标准的“假货”、“劣货”现形,还能让那些根本就没有标准的“乱货”无法搅乱市场。有了这套体系的帮助,无论是用“糊精”冒充植物多糖,还是用“纽甜”顶替“索马甜”都将成为过去。
发酵中药 最终目的在于减毒增效
学中药的人都知道,乌头碱是川乌、草乌、附子等药用植物中的主要有毒成分,虽然具有消炎、止痛及抗肿瘤的药理作用,但对中枢神经及心血管系统有明显的毒副作用。而研究表明,经过肠道菌群代谢生成的脂类生物碱,具有与乌头碱同样的药理活性但其毒性却明显低于乌头碱;再比如,人参皂苷类在肝脏内基本不被代谢,而主要在肠道中降解。这也印证了,天然人参皂苷口服难以被直接吸收,必须经过体内代谢后转化成稀有皂苷,其产物才能发挥生物活性。正如权健集团·朸健(北京)研发中心研发总监林峰博士所讲,发酵中药的最终目的在于使中药减毒增效。换句话说,恰当的运用发酵中药技术,科学的运用微生物,使其在发酵过程中将一些人体不能直接吸收利用的大分子有效活性物质降解成小分子的活性物质,使发酵中药在人体中更容易被吸收,同时,在代谢过程中通过对某些中药中的特定成分进行转化,有助于提高中药活性成分。而在这方面,朸健不仅将理论变成了现实,更开辟了产业化的先河,走在了“本草”领域的最前沿。
功效评价 成果转化 让痛点变为卖点
有了真材实料的原料,有了科学可行的生产加工技术,并不意味着“畅销品”唾手可得,相反,行百里者半九十,到了产品研发的最后环节,功效评价、成果转化少了哪一步都可能让整个开发计划功亏于溃。而益倍在这方面也给出了全面的解决方案。天津益倍生物科技集团总经理李赫宇的分析让我们了解到,小到带有给药系统的瓶盖,大到一类植物提取物产品的科研理论背书,每一个细节都透露出益倍生物致力于植物健康产品CRO、CMO,面向全球提供植物功能配料、植物功能食品和基因健康技术服务与解决方案的勃勃雄心。
植物提取物也好,中药保健品也罢,安全、有效、质量可控是必备要素,而要想让植物成分发挥更大价值,除了做到以上三点,还需要研发人员有产品经理的眼光,品牌市场经理的思维,唯如此,才能加大新品成功的砝码,让更多经典名方在现代技术的助力下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