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科技大学食品工程与生物技术学院教授
刘会平,教授,男,1965年1月生,山西兴县人,工学博士,博士生导师。1986年7月毕业于山西农业大学畜牧系,获农学学士学位,并留校任教;1992—1995年于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攻读硕士,获农学硕士学位;2000—2003年于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攻读博士学位,获工学博士学位。2003年3月人才引进到天津科技大学食品学院任教授,从事乳制品加工和保鲜、蛋品科学与加工技术、农副产品综合利用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任中国畜产品加工研究会乳品分会理事、蛋品分会理事、亚洲蛋品学会理事。曾于2003年至2006年曾兼职内蒙古蒙牛乳业低温研发部长、技术总监等职。
主持或参与国家级、省部级课题主持和参与纵向课题11项,横向课题14项,申请专利36项(授权28项),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SCI、EI文章16篇,核心期刊160余篇,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4项,参与15部着作写作。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企业实践经验。
经过十年的研究,独创传统蛋制品工艺与设备,突破了我国传统再制蛋700年的加工历史,完成了再制蛋从农产品向工业化标准的过渡,从腌制理论、工艺、配料、装备均有创新,实现了再制蛋的自动化、连续化生产。
报告题目
减压腌制再制蛋工艺研究及设备开发
摘 要
咸蛋和皮蛋都是我国传统蛋制品,其具有营养丰富、风味独特、食用简单、易于被人体消化吸收等特点,深受国内外消费者的喜爱。但是,加工周期长,产品质量不稳定一直是困扰我国再制蛋产业发展的难题。
本课题将减压技术应用于皮蛋和咸蛋的加工过程中,对加工工艺进行了优化,并与传统腌制方法进行了对比。咸蛋的成熟周期由传统的32 天缩短为6 天。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测定腌制过程中鸭蛋发生的一系列变化,根据产品合格率和感官评分并确定最佳生产工艺条件为:5%的柠檬酸前处理10 min,温度为40 ℃,真空度为-0.1 MPa。在此条件下咸蛋在6 天时即可达到上市要求,较常压法腌制时间缩短了80%。本课题将腌制过程中蛋黄发生的变化与传统盐水法进行对比,最终得出:两种咸蛋黄胆固醇含量由新鲜蛋黄1126 mg/100 g降低至900 mg/100 g左右;磷含量由新鲜蛋黄的73 mg/100 g减少至60 mg/100 g左右;随着时间的延长,两者的出油率都达到16%以上,符合市场需求;脂肪酸含有13 种,成分一致,相对含量上个别有小范围波动;酸浸减压法咸蛋的风味物质较传统法多了4 种。
本研究发现随着盐分的渗入,蛋清蛋白的二级结构发生变化,其天然结构展开,分子间的二硫键开始断裂,使巯基含量不断增加;蛋清的黏度随时间的延长而减小;由于蛋清中碱性蛋白质遭到破坏,使得蛋清pH值由9.09变为6.97;蛋清蛋白二级结构中α-螺旋含量逐渐减少,β-折叠和β-转角、无规则卷曲含量逐渐增加,这表明蛋清蛋白中的有序结构锐减而无序结构增加。利用扫描电镜对蛋壳内外表面和蛋黄颗粒变化进行观察,得出:柠檬酸对蛋壳外表面有腐蚀作用,变得粗糙,蛋壳厚度减小,对内表面无影响;在腌制过程中,蛋黄逐渐失去水分,蛋黄颗粒变得紧密有序,并有油脂渗出,形成蛋黄油润多沙的特点。
本课题通过对减压处理的皮蛋理化指标测定后,得到该松花蛋中铜离子含量为5.94 μg/g,在国标范围内;利用电镜观察了天津地区产鸭蛋蛋壳的微观结构;测定了松花蛋腌制过程中的游离脂肪酸,共检测到15 种游离脂肪酸,其中饱和脂肪酸6 种,不饱和脂肪酸9 种;松花蛋蛋黄中的胆固醇含量为572.73 mg/100 g,较鸭蛋蛋黄中胆固醇含量降低了38.32%;而且与市售松花蛋相对比,其口感、色泽和滋气味等感官评价也较为理想,品质良好。通过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和原子吸收光谱仪等仪器联用技术,从定量和定性两方面,对皮蛋表面形成的黑色斑点进行分析,最终推测电镜观察到的沉淀物颗粒密集处即是松花蛋蛋壳上的斑点,松花蛋蛋壳气孔周围的沉淀物颗粒可能是CuS、CuS2和Cu其中的一种或几种的混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