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大学食品学院 副院长
南昌大学食品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固定成员及学科带头人
张国文,博士,教授(二级),博士生导师,南昌大学食品学院副院长。江西省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江西省高等学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南昌大学食品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固定成员及学科带头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同行评审专家。担任《分析试验室》和《南昌大学学报(工科版)》编委,是《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Food Chemistry》、《Journal of Functional Foods》、《Food & Function》、《 Food Research International》、《Analytical Chemistry》、《Langmuir》、《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等20多家国际国内学术期刊审稿专家。
长期从事食物组分(含植物有效成分)和化学危害物与生物分子相互作用、食源性酶抑制剂的体外筛选与活性研究、化学污染物检测方法研究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在《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Food Chemistry》、《Food & Function》、《 Sensors and Actuators B》等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SCI收录90多篇(含ESI高被引论文8篇),被引用2100多次,h-因子26, 主编着作4部。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课题20多项,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江西省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江西省自然科学三等奖2项和江西省高校科技成果三等奖1项。
报告题目
基于光谱技术的食品中化学危害物与DNA体外相互作用研究
摘 要
阐明食品中化学危害物与DNA的相互作用有助于从分子水平上理解化学危害物的毒理机制,该研究已成为近年来国内外关注的热点之一。紫外-可见光谱法、荧光光谱法、红外光谱法和圆二色光谱法等是研究小分子化合物与DNA相互作用的常用方法,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小分子化合物与DNA的结合模式、结合常数、结合位点、作用力及小分子化合物对DNA构象的影响等。本文简要介绍近来年采用光谱技术研究食品中化学危害物如农药残留、兽药残留、塑化剂、滥用食品添加剂等与DNA的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同时,以苯甲酸纳、糖精钠、氯菊酯、苄呋菊酯、戊炔草胺等化合物为例,报告人介绍了其实验室通过运用光谱技术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如多元曲线分辨-交替最小二乘法、平行因子分析)和分子模拟手段,研究食品中化学危害物与DNA的相互作用。该研究丰富了小分子化合物与DNA结合作用的研究方法,为小分子化合物与DNA相互作用研究提供了有益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