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鹏 教授
南京农业大学食品科学技术学院 副院长
金鹏,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南京农业大学首批“钟山学术新秀”,江苏省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理事,中国园艺学会采后技术分会理事。
金鹏教授2009年6月毕业于南京农业大学,获得食品科学博士学位。2007年9月-2008年9月赴美国农业部农产品质量与安全实验室(PQSL,USDA)从事果蔬采后保鲜和贮藏技术访问研究。主要从事果蔬采后生物学与贮藏保鲜技术的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中央高校基本科研基金2项,参加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国家公益性(农业)行业专项等3项。在《Food Chemistry》、《Journal of Agriculture and Food Chemistry》《Postharvest Biology and Technology》、《Journal of the Science of Food and Agriculture》、《食品科学》等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80余篇,SCI收录50余篇。编写国家“十一五”、“十二五”规划教材3部。
报告题目
果蔬采后冷害调控及诱导抗冷性机制研究进展
摘 要
冷害是指冰点以上的不适宜低温(0~15 ℃)对果蔬组织产生的伤害,多发生在热带、亚热带生长的果蔬中。冷害症状往往在果蔬产品离开冷藏条件后,转移到货架环境中才表现出来,因此不易及时发现并加以控制。近年来,果蔬采后冷害发生机制以及调控措施已成为国内外采后贮藏技术领域的研究新热点。我们研究发现,采用热处理(HA)、低温预贮(LTC)、气调包装(MAP)等物理方法,以及1-甲基环丙烯(1-MCP)、茉莉酸甲酯(MeJA)、草酸(OA)、甜菜碱(GB)等化学处理可有效抑制减轻桃、枇杷等冷敏性果实冷害发生。不同采后处理主要通过提高果实中活性氧代谢、能量代谢和细胞壁代谢等生理代谢平衡,保护果实细胞膜结构与功能的完整性,提高小分子渗透调节物质含量等方面增强果实对低温环境的抵抗能力,从而减轻冷害发生。此外,诸多转录因子和抗冷基因参与果实对低温环境的应答和信号传导,协同调控果实抗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