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食品科学院院士
南昌大学食品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谢明勇,男,1957年出生。德国波恩大学营养学博士,南昌大学二级教授,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国际食品科学院院士,食品科学国家重点学科带头人,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副理事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六届、第七届学科评议组成员,第六届、第七届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学部委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现任南昌大学食品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谢明勇教授长期从事食品化学与营养学研究工作,重点研究益生元、益生菌及其发酵果蔬食品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近年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863”、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10余项国家级课题,出版着作和教材9部;作为通讯作者发表SCI收录论文150余篇,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30余件。在食源性多糖和果蔬益生菌发酵研究领域成果突出,获2016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一)、2015年度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一等奖(第一)和江西省技术发明一等奖(第二)、2014年度国际食品亲水胶体基金会大奖(Food Hydrocolloids Trust Medal)、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第一)和江西省自然科学一等奖(第一)等省部级以上奖励10余项。2016年当选国际食品科学院院士(Elected Fellow of the International Academy of 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IAFoST),2012年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
报告题目
食物组分改善胃肠道功能评价体系的构建
摘 要
全球范围内慢性病死亡人数占所有死亡人数的60%以上(中国在85%以上),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全球胃病患者已经从1985年的1.5 亿人增加到目前的5 亿人,预计到2025年将达7 亿。在我国13 亿人口中,胃肠病患者超过1.2 亿,属全球“胃病大国”。因此,改善胃肠道功能的相关研究对国民健康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胃肠道是人体消化、吸收和代谢的重要场所,人体胃肠道健康状态对于机体整体健康状态的维持至关重要。随着营养组学、基因组学、代谢组学、生物信息学的发展,人体胃肠道健康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针对胃肠道功能障碍问题,目前国内外主要采用药物治疗(如联合抗生素疗法),治疗周期较长且具有副作用,也容易产生药物依赖。相比于药物,“食药同源”食材不仅可以具备改善胃肠道的功能,还可避免药物治疗的副作用。
本报告结合传统中医理论与现代营养学方法,以“食药同源”食材为基础,建立食材有效成分鉴定体系,对多种可改善胃肠道功能的食材有效成分进行分析。同时,依据胃肠代谢原理,研发了胃肠道模拟消化酵解系列装置,构建了食物组分改善胃肠道功能的体内外评价体系,并应用多组学技术全面评价“食药同源”食材有效成分改善胃肠道功能的效果。在此基础上,与企业合作提出新产品配方,进一步探明新产品改善胃肠道功能的效果,尤其对代表性产品(米稀)开展了半年和一年期的规范化临床实验,证明了“食疗”产品的临床功效。本结果可为其他亚健康状态的“食疗”改善研究提供科学依据和方法学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