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届论坛力邀国内外专家学者传播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技术方法,关于国家与地方标准的参与制定及专题研究的专家对其相关成果进行介绍,重点行业企业土壤环境调查经验分享,新软件、新工艺、新方法、新产品、新思路、新措施等在项目案例中的应用与问题探讨与讨论,为场地调查评估及治理修复5-10年的未来做些前沿探讨,共吸引了近500位专业人士参加。会议同期召开第十九届中国环博会(IE expo 2018)。
上海市环境科学研究院副院长 黄沈发
上海市环境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黄沈发为开幕式致辞。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强化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复。在过去一年中,“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全面实施,我国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加速向纵深推进。随着相关政策的推出,由“一部法律、两项标准、三个办法”组成的我国土壤污染防治体系初见雏形。土壤污染防治法的出台,不仅将填补我国土壤污染防治法律的空白,进一步完善环境保护法律体系,更有利于将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纳入法治化轨道。作为国家环境保护工程技术中心、土壤污染修复领域科技创新研发机构,上海市环境科学研究院将延续论坛“纳百川,齐扬帆”的精神,提供开放性平台,为深化我国土壤污染防治工作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4日上午的报告主题是“国家污染场地修复宏观战略与发展趋势”,中国工程院院士朱利中、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员骆永明、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研究员朱永官、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研究员龙涛、北京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姜林、北京师范大学水科学研究院教授丁爱中为与会嘉宾带来了精彩报告。
中国工程院院士 朱利中
中国工程院院士朱利中带来了题为《我国土壤污染防治的若干关键问题》的精彩报告。报告指出土壤污染防治的重点和难点。我国土地资源短缺,局部区域土壤污染严重。我国土壤总超标率为16.1%,其中轻微、轻度、中度和重度污染点位比例分别为11.2%、2.3%、1.5%和1.1%。我国约19.4%耕地点位被污染,主要污染物为镉、镍、铜、砷、汞、铅、DDT和PAHs等。土壤污染防治的重点在于:1、区域土壤污染监测与评价(采样分析、监测网络、预测预警)2、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阻控(分类管理、缓解阻控、污染修复)3、有机物污染场地/土壤修复(风险管控、高效修复、安全利用)。土壤污染防治的难点在于:1、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体系的建立2、土壤污染风险管控体系的建立3、土壤-水污染协同防治。
报告还介绍了我国土壤污染防治研究现状。全世界共有144家国家或地区发表土壤污染防治领域相关文献。我国以2410篇发文量位居世界第一。全球超过80个国家地区有土壤修复领域的相关专利申请,其中我国专利申请数量最多,共24127件,占全球总量的35.8%。这两项数据一方面体现了我国土壤环境修复问题刻不容缓,另一方面也是环境工作者不懈研究的见证。
报告最后介绍了污染场地土壤修复及风险管控值得关注的问题:场地污染的精准识别、污染场地的高效修复、修复过程的环境影响、修复场地的安全利用和异位修复土壤的处置。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员 骆永明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员骆永明带来了题为《需求导向的中国场地修复科技创新及未来方向》的精彩报告。报告介绍了近5年我国场地修复技术与产业发展,突出了高风险污染场地修复和中轻度污染农田土壤修复的重点,研发具有重大环境影响的重金属、POPs、VOCs和石油污染的场地、农田等土壤修复技术与设备,突破了冶金、化工等行业企业搬迁污染场地和污染农地土壤的分离、钝化等修复关键技术带动同类技术的创新、提升和应用。
报告介绍了土壤固化稳定化工艺技术、土壤淋洗技术装备及运行系统、原位热修复技术等最新土壤修复科技。2012年,我国土壤修复企业以工程类和资讯类为主,至2015年,环评、研发、检测、监测、设备单位势头迅猛。
报告指出要建立基础研究-技术创新-应用示范-监管支撑的科技体系,为我国土壤环境安全、农产品安全和人居环境安全提供科技支撑。
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研究员 朱永官
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研究员朱永官带来了题为《土壤修复与生态系统恢复》的精彩报告。报告指出土壤污染防治需要注重“基础研究-技术研发-实际应用”的一体化创新链。需要围绕土壤利用特点,以暴露途径和暴露分析为出发点来看待土壤污染和健康。要开展土壤污染与健康的流行病学研究,为暴露分析和健康风险评价提供科学支撑。报告还指出要高度重视环境微生物污染,特别是耐药性(抗性基因)的污染。未来土壤研究应该落脚在健康土壤及土壤生态系统的完善。
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研究员 龙涛
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研究员龙涛带来了题为《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制订进展》的精彩报告。报告介绍了标准制修订的必要性:《土十条》要求以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为出发点,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风险管控;对农用地实施分类管理,保障农业生产环境安全。标准制修订的基本原则为:立足国情、问题导向、创新思路、科学合理。
报告介绍了农用地、建设用地的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的标准名称、适用范围、保护目标和功能作用。要根据农用地、建设用地的土壤环境状况类别对其进行划分。报告还介绍了标准值的确定方法和土壤污染物项目。
北京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姜林
北京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姜林带来了题为《从场地调查与修复不确定性探讨污染场地环境管理模式选择》的精彩报告。场地问题由于其社会影响大,一直以来都是社会关注的重点。场地调查、评估与修复不可避免存在巨大的不确定性如技术导则标准体系不完善、不成熟;缺乏技术规范/导则可能带来较大风险;针对复杂场地,现有调查与评估技术存在局限性和较大的不确定性;对污染物环境中的行为与风险评估科学认知的局限性而导致对未来预测的不确定性;场地复杂性和修复的不确定性。报告认为合理的追责有利于场地审批制度的建立,要对场地修复进行事前管理、事中管理、事后管理的全过程管理。
北京师范大学水科学研究院教授 丁爱中
北京师范大学水科学研究院教授丁爱中带来了题为《地下水石油烃污染生物降解潜力研究》的精彩报告。石油烃进入地下水途径包括:地表渗入、管线泄漏和事故泄漏。报告指出研究区地下水主要污染物为总石油烃、单环芳香烃和多环芳烃。污染严重的点在污染组成上,烷烃以C6-C9类轻质烷烃为主,单环芳烃以苯和甲苯为主,多环芳烃以萘和2-甲基萘为主。研究区浅层地下水的石油烃总量高于深层,同时生物可利用污染物的量也高于深层,但遗传毒性却低于深层。石油烃污染物生物可利用率越高,遗传毒性越低报告指出一定含量的石油烃会对微生物生长起到刺激作用,使得环境微生物数量及多样性得到提高。污染土壤中功能基因含量与生物可利用污染物含量有着明显的正相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