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
李卓玉,教授,博士生导师。山西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本科和硕士毕业于山西大学生命科学院;于2001年在德国凯赛思劳藤大学生物化学系获得博士学位。2003—2009年在英国邓笛大学从事Wnt信号通路方面的研究工作。
李卓玉教授于2009年8月全职回到山西大学生物技术研究所工作,2010年获得山西省海外“百人计划”引进人才。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 项,获得2016年山西省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一等奖1 项,2016年国家产学研个人创新奖等。
近年来研究工作的切入点包括: 1. 能量代谢及其微环境的改变对肿瘤细胞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2. 植物源抗肿瘤功能分子的筛选、制备及分子机制研究。3. 环境污染物引发肿瘤的毒性效应及其效应靶点的研究。目前已发表研究论文80余篇,其中在《Cancer Research》、《Oncogene》、《Oncotarget》、《Archives ofToxicology》、《Journal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等杂志发表论文6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8 项,在Gene bank上发布抗癌新基因1 个。
报告题目:
谷糠源抗炎功能分子:结合态多酚(BPIS)
摘 要:
谷子(Setariaitalica)属一年生禾本科植物,谷糠是谷子在加工成精米过程中得到的副产品。谷糠中富含丰富的维生素、矿物质和含有大量必需氨基酸的蛋白质等,是一种医疗功效显着极具开发潜质的植物资源。近期,本课题组从谷糠内壳中通过碱消化法分离萃取获得了具抗炎效应的结合态多酚(Bound Polyphenols of InnerShell,BPIS);通过液质联用技术结合体外活性实验鉴定了BPIS中的主要活性组分是阿魏酸和香豆酸。
临床上长期炎症反应被认为是癌细胞的新的恶性表型,并且证实慢性炎症在癌症早期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因此,控制长期炎症反应可能能够降低癌症的发病风险,改善临床前景。在研究中我们发现,谷糠结合态多酚BPIS在LPS诱导的结肠癌HT-29细胞和裸鼠模型中均能发挥显着的抗炎效应。BPIS通过降低促炎症细胞因子IL-1β、IL-8和IL-6的表达水平,促进抗炎细胞因子IL-10的表达水平,导致抗炎效应的发生。我们的研究结果进一步表明,在LPS诱导HT-29细胞内,BPIS处理能够促进细胞内ROS的产生,从而导致miRNA-149的表达水平增加;接着miR-149可与其靶基因Akt的3’-UTR结合抑制AKT的表达,进而抑制了NF-κB介导的炎症效应。因此,谷糠来源的BPIS可作为一种潜在的抗炎制剂来开发。